《覺醒的你》(The Untethered Soul:The Journey Beyond Yourself) 一書的作者為「麥克‧辛格」(Michael A.Singer),這本書也是美國知名主持人「歐普拉」的床頭靈修書。老實說,第一次閱讀會有點看不懂,但隨著重複閱讀二、三次,會發現書中很多金句,內容也很實用。對於需要接觸各種人們的上班族來說,這本書也會是很好的靈修書,可以讓我們那躁動不安的頭腦稍微暫停一下、不要一直喋喋不休。因為個人手上的這本是2017年的版本,因此以下以2017年版本的內容為主。
覺醒的你|第1部 覺醒的關鍵
● 第1部包含第1~4章,《覺醒的你》P.15:「內在成長的關鍵,在於了解找到平靜與滿足唯一的方法,是停止思索與自己有關的事。當你終於了解一直在裡面說話的『我』永遠無法滿足時,你才能開始成長」。
●【金句摘錄】
1. 讓自己從喋喋不休之中解脫的最佳方式是退後,冷眼以對。
2. 問題的真正原因不在生命本身,而是頭腦在生命中的騷動。
3. 現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太過真實,於是我們透過頭腦淡化處理。
4. 看見紛擾這個事實,意味著你不是它。
5. 當你往後退,進入意識之中,這個世界不再是個問題,而只是你在觀看的某樣事物。
●【心得感想】
簡單來說,請先將自己分成「腦中在說話的你」與「覺知的你」兩部分。那個「腦中在說話的你」是試圖去控制所有外在世界的聲音,為了讓現實更好令人接受,所以不停在你腦中嚷嚷。舉例來說,當你一早走進辦公室,對著同事說了「早安」,但同事卻低頭沒有回應。為了擺脫這個尷尬與不適感,你的腦中會開始「想讓事實對你有利、想讓自己好過一點」,於是腦中聲音開始說道:「也許他沒聽到,也許他今天心情不好」等等,來讓自己的感受好一些。
而其實還有另一個做法,就是成為那個「覺知的你」。你接受同事沒有回應你的早安、你知道自己因為同事沒回應而感到尷尬,你就是「坐落在那個體驗之後」,覺知你的想法與體驗,而不陷進去。「內耗性思考」也有點像「腦中在說話的你」,你會不斷地去回想某些回憶跟體驗,但如果能學會去覺知自己的情緒,而非陷入回想內,也能減少「內耗性思考」帶來的傷害。
覺醒的你|第2部 體驗能量的存在
● 第2部包含第5~7章,《覺醒的你》P.57:「若你願意體驗生命的禮物,而非對抗,則將前進到你存在的深處。當你達到這個狀態時,會開始看見心的秘密。心是能量流進出以維持你生命的所在,這股能量啟發並滋養著你」。
●【金句摘錄】
1. 就像外在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件事都需要能量一樣,內在發生的每件事也需要耗費能量。
2. 別讓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重要到讓你願意為它關上自己的心。
3. 你是如此認同它們,以致當你提到心中發生的事,會使用「我」這個字。但事實上,你並非你的心,而是心的體驗者。
4.「業行」是一種堵塞,是過去留下來的印象,是最後會掌控你人生的未完成能量型態。
5. 只管繼續做自己的事,全然投入正在發生的一切之中,而不是投入你個人的敏感性裡。
6. 因為你不隨之起舞,這就是所謂的歸於中心。
●【心得感想】
第2部除了延續第1部的概念,還多了「能量狀態」這個重點。我們生活中的每樣東西都具有能量,包含情緒、思想在內,像是我們常常會說「不要聚焦在負能量上」等等,將能量分成了正、負二元的意義。在了解要去覺知自己的情緒,而非陷入情緒後,接著作者提到了「能量」。你越是去想某些事情,就是在為那些事情加諸能量,「吸引力法則」也有相同的觀點在內。我們越渴望某些事情的發生,就會盡可能的觀想它,反之,越不希望它發生,就不要加諸其能量、不停地想。
當一件事情發生時,會有一股能量通過我們,不論這件事、這股能量是否是我們喜歡的,最好都能帶著開放的心讓它通過。若選擇關閉自己的心,能量便會堵塞在我們其中,久了就會成為問題。舉上面提過的例子「同事沒跟你道早安」,也許這對部分人來說沒什麼,但部分心思細膩的人可能會反覆去想。你只要覺察你不喜歡這個感覺就好,沒必要讓它留在你的心中,也沒必要因為這樣而封閉自己 (不讓能量通過)。這只是外在世界諸多事件的其中之一,無法掌控的話,不如就放下它、享受它。當能量流過之後,你就是去體驗下一個能量 (下一個事件),這樣不僅能量不易堵塞,也會讓人更容易活在當下、體驗當下。
覺醒的你|第3部 讓自己自由
● 第3部包含第8~11章,《覺醒的你》P.93:「當你自在地讓痛苦通過你時,就會自由。這個世界永遠無法再次煩擾你,因為它能做的最糟糕的事,便是擊中儲存在你裡面的痛苦。如果你不在乎、不再害怕自己,你便是自由的」。
●【金句摘錄】
1. 企圖保護自己避開問題,其實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。
2. 當你內在的東西被擊中時,立刻放下,因為晚了會更難。你可能失去清明很長一段時間。
3. 你傳出去的任何東西都會傳回來。
4. 事情愈大,放下的回報愈大。
5. 你不是在試圖停止受苦,控制周遭環境以避免痛苦,就是在擔心未來會發生的痛苦。這樣的狀況普遍到讓你看不見,就像魚看不見水。
6. 事實上,一旦你對一切都沒問題,一切就會沒問題。
●【心得感想】
個人覺得第3部的內容是整本書的大重點,雖然整本書幾乎都是金句跟重點XD。我們總是不停地對我們的頭腦灌輸一些觀念跟理由,好讓頭腦幫我們維持「外在世界的合理運作」,抗拒那些不符合我們心意的事。套一句書中說的「愈抗拒的,它愈持續」,舉例來說,當你覺得寂寞時,可能會想拿起電話打給朋友,為了逃避、解決你現在感到的「寂寞」,而你拿起電話的動作就是逃避與抗拒「寂寞」這個痛苦。
現在,「寂寞」對你來說就是痛苦,為了逃避痛苦而做出的行為,只會讓你深陷痛苦。下次,當再次感到內心有東西被擊中時,感受那個瞬間,並且馬上放下,讓痛苦輕輕地通過,會比試圖讓所有事都符合你心意來的更有效。你無法控制外在世界如何變化,但可以控制你的心與想法,以及你選擇怎麼做。
覺醒的你|第4部 跨越心牆
● 第4部包含第12~14章,《覺醒的你》P.139:「真正的自由很近,就在你的牆的另一邊。開悟是很特別的事,但你其實不該把焦點放在上面,而應該放在你自製的那些阻絕了光的牆上」。
●【金句摘錄】
1. 只因為有件事和你以為的不一樣,你內在便可能出現極大的恐懼與騷動。
2. 看看當你不做會讓自己感到舒服自在的事情時,會發生些什麼。你看見的,便是你做這些事的原因 (你想維護的東西)。
3. 我們都在執著,然後建造,其中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長此道。在多數社會中,愈擅長執著與建造,愈會有好的回報。(但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)
●【心得感想】
第4部主要在講述,人們有慣性去建造心牆 (來遮擋外物、保護自己),使自己處於安全的舒適圈中,一旦有什麼不對勁,我們就待在心牆內,以防被干擾、以防我們的認知被打破。但這麼做,反而會把自己從平靜中越拉越遠,就像第14章的標題「愈想安穩,愈容易陷入恐慌」,隨著每天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發生,我們築的那道牆必須要一直加工,使其更加堅固,但這並不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平靜,而是使我們花更多時間安撫自己、想辦法讓自己平靜。
有時候走出舒適圈,反而會令你更舒適。當不適的感覺、回憶湧上時,作者說道:「你就是放下,馬上放下,晚了會來不及」,一旦你愈沉浸在你的頭腦思緒中,你就愈無法坐落在情緒後方觀察。你不是你的情緒,學著去覺察那樣的情緒,才能避免一直陷入頭腦的波動中。換句話說,你就是覺察自己有那樣的情緒,而你並非情緒本身。
覺醒的你|第5部 活出生命
● 第5部是本書的最後一部,包含第15~19章。《覺醒的你》P.173:「如果你完全活出生命,就不會有最後的願望,你每一刻都活出生命,只有到這個時候,你才會完全體驗生命,並放下你害怕生活的那個部分」。
●【金句摘錄】
1. 最崇高的靈性之路是生活本身。
2. 如果你想要快樂,就必須放下你那個想要製造肥皂劇的部分,那是認為有理由不快樂的部分。
3. 無論發生什麼,你就是去享受你面臨的人生。
4. 事件並非問題,就只是事件,你對事件的抗拒才是問題的起因。
5. 死亡頃刻間便讓我們所有人都一樣。
6. 每件事都有兩個極端,每件事都有鐘擺的逐漸變化階段,如果你走到極端,就無法生存。(極端無法長久持續,就像鐘擺最終還是會歸於中心)
●【心得感想】
第15章「你想要真正的快樂嗎?」,作者認為人們都想要快樂,但卻不夠堅定。世上有太多的事物會讓我們不快樂了,像是書中提到的「你不希望你的朋友搬走,所以一旦他搬走,你就變得不快樂了」,你可以套用任何的原因進去,便可以感受到原來不快樂這麼容易。我們為快樂賦予了許多條件,「要……我才會快樂」,有時候則是因為我們把自己(我)看得太重要,放大了自己的感受,而變得不快樂,但其實書中提到「你要放下自己,以保持快樂」。
當我們又鑽入「我」的這個心智中,便無法全然放下、無法獲得原本堅持的快樂。因此,你想要真正的快樂嗎?如果想要,就全然地放下,無條件的快樂是最高技巧。最後作者也提到「有人寫東西,就有人拿到博士學位證明它錯」,我們總是用頭腦去評判每件事,而且是無時無刻,這也容易讓我們變得極端,無法堅持快樂。下次當你的心智又跑出來評判時,試著將自己抓回當下、感受當下,而不是任由心智帶領你。神是喜悅的,而且是無時無刻喜悅的,這樣的喜悅也充滿在學會放下、活在當下的人們身上。
※ 封面圖圖源:方智
※ Copyright©YuJ (此文章版權為YuJ所有,請勿抄襲、盜取文章,若發現有前述違法行為,將予以追究。本文僅刊登於Bellsmos.com,未授權給其他網站。)
文章最後更新日期:2024 年 11 月 24 日